外媒:中国10月财新制造业PMI创近十年最高
3.基础理论: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理论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
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④。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外法治等概念相关联,是我国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必然前提。
⑩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联系,是宪法提出的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以及生态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负责英雄烈士保护工作的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行为,需要检察机关提起诉讼的,应向检察机关报告。之所以强调负面清单,国家的主要用意是在目前的自由贸易协定中能够进一步打开突破口,保证中国的商品和服务能够更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从2021年10月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第1条立法目的来看,引导全社会注重家教、家风,是其特色内容,而该法第3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与《监察法》第6条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进一步实现了《监察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反腐败治理+家风治理的目的,而之前《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改也是出自同样目的。
宪法精神是宪法规定的辅佑,是看不见的宪法内容。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出台,一票否决和终身追究的机制让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乃至整个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生态保护都武装到了牙齿,(21)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所涉及的9个市县的考核不再以GDP论成效。其中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各个部门法之间的划分,界限正在日渐模糊,而取而代之的以治理为主线的体系重构,正在刻画出国家安全(治理)法社会治理法公职人员治理法等多层面多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框架甚至国法党规体系框架,这种重构具有明显的解构意义,也是在对原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的体系化升华,是走向良法善治的必经阶段。
如与作为宪法相关法的《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对应《驻外外交人员法》,而经济法在人员涉外方面的立法主要从经济活动角度来规制,如《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14)社会治理也同样依托《民法典》,很多具体的社会治理规则被进一步明确,如《说明》中提及的高空抛物治理规则的确立(第1240条)以及饲养动物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第1251条)的问题,而从家庭治理的角度看,《民法典》同样提到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26)如果结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来判断,恰恰是在解决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的根本问题及其关系定位。从主体看,社会治理应被表述为社会(主体)治理(社会),其表述关键在于社会参与共治的问题。
该法第4条明确规定,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对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善治不可忽视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联动,其既包括政府治理与社区参与治理的联动,也包括政府治理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实际上就是协同治理的问题。
这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性关联紧密。(22)全面从严治党实际上是对党权的治理,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其实更注重将党权中的特殊决策权等置于受监督的位置。(2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论丛(第三辑)》,第69-76页。2014年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提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基于此,首先需重点探讨的是法治和治理。从政党治理的监督、问责、组织处理或调整到党纪政务处分再到刑事责任追究,系统化的思路保证了政党治理不再落空,法治在这种治理中的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思路表现明显。进入专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 。围绕这一概念相继出现了社会治理、政党治理甚至全球治理等二级概念。
从上述各项治理事项及其所依托的法治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已经在更高层面上践行着体系化的互动。对习近平法治思想治论理念的解读,离不开对基本范畴的解释及其关系的解读,需关注三个一级概念法治-治理-现代化(之治),这种三元式的解读理念的核心围绕治,解决为什么是(法)治谁来(依法)治(理)治(理)什么为什么而治(理)治(理)到什么目标治(理)过程为何如何实现法治和治理的有效性等问题,并由此衍生二级或三级概念。
对于行政法中的救济而言,行政诉讼第九章、行政复议第41条、国家赔偿第40条(内含第2款对等原则)领域等也都有相应的涉外规定。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疫情防控时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
道路关乎方向,聚焦于中国特色。关 键 词:习近平法治思想 治论 治理 法治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法治思想自2020年11月由中共中央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后,其核心要义得到确认。这一点反映在2014年《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中,其客观诉讼功能也得到强化,法院正在从纠纷解决者的角色转向权力监督者。⑨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目录第1-11页。纪检监察工作针对的不仅是监察对象的主体全覆盖,更需要对监察对象的行为实行相对的全覆盖。(六)强化自我革命的政党治理政党治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作为四个全面之一的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以来的重点举措。
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良法(治)善治(理),现代化的国家首先需要现代化的法制,现代化的法制提供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同时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依托和合法性保障,最终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体系化的布局逐渐明晰,国家治理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轮廓逐渐明朗。
相应立法内容还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调。(15)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91页。
而在2021年8月26日,我国的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13)谭波、夏清明:《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社会治理法及其原则构建》,《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188页。
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立合宪性审查,合宪性审查对宪法精神的维护也恰恰是从自由和平等入手。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十一个坚持的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作为基础和中心的主体定位,也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依宪治国等这种方向性的目标,兼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国家、全民守法等这些过程性要素及涉外法治、法治工作队伍、关键少数等法治保障机制的功能释放。前者规定在集体决策中对错误决策提出明确反对意见或者保留意见的,可不予问责或者免予问责。其中的典型就是以监察三法为代表的监察监督的强化,作为政治属性明显的监察机关,不设立党委,其在监察工作中更好贯彻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涉及的六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五个方面(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形成多元化、多层级的映射关系,这种排列组合格局就是各领域法治+治理的综合体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时代的法治变现和现实延伸。依宪立法,不仅是要依宪法的规定来立法,更是要考虑宪法精神的功能。
自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弘扬宪法精神的问题。最后,从综合的大保障的角度来看,关键少数对法治的重视和落实是法治实施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保证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核心力量。
三、良法善治对国家治理的回应与反馈良法善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与治理方面的指导性目标理论。相比之下,私法领域的涉外表现有其特点。
从目前监督的种类来看,纪检监察监督和财会监督等代表新型监督的发展方向和态势,也会成为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尤其是反腐败治理的动态发生力量,也是实践全民守法的主战场。而突发事件应对的关键点,实际上是如何将基层组织的功能发挥完整。1993年版的《国家安全法》对国家安全并无明确界定,但可以肯定其是与宪法中的国家安全维护稳定保持一致。上述两方面的新范畴与不同级别概念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落子布点、连线成面至关重要。
从程序法来讲,涉外程序法治的表现有其一定程度的共性,但亦有不同侧重,比如,在民事救济法领域,除了民事诉讼法中的涉外民事诉讼制度外,还包括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等海商或海事领域的特别诉讼程序的规定。主客观诉讼比重的制度需求更明确。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第1-12页。(28)张桂英、宋海春:《中国共产党行宪能力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4-89页。
如2015年12月通过且于2018年修正的《反恐怖主义法》,2017年通过且于2018年修正的《国家情报法》,2017年通过的《核安全法》,2019年通过的《密码法》,2020年通过的《生物安全法》,经济法领域则包括2016年的《网络安全法》、2020年的《出口管制法》和2021年的《数据安全法》。③谭波:《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体系研究》,《学习论坛》2021年第1期,第127-128页。